国际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ACOUSTIC TECHNOLOGY

声学媒体实验室成立三周年回顾(2021-2024)

发表时间:2024-06-17 18:51

声学媒体实验室

成立三周年回顾



2021-2024





2021年5月6日,声学媒体实验室及应用研究中心在苏州·中国声谷成立。

声学是一门交叉性极强的学科,涉及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医学等多个学科,也和人的生理体验、心理感受、文学艺术等密切相关。当代,技术进步和人文发展密不可分,同时多个领域、学科之间的大型交融汇聚正在形成有效的、新的研究增长点。响应国家对于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倡导,来自南京大学的人文跨学科团队与国际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在“苏州·中国声谷”共同建设声学媒体实验室及应用研究中心,开展新文科与新工科的协同创新,应对全球挑战,探索未来文明。

实验室围绕三个主要方向开展交叉研究:

1)声音与人:以生命科学、心理学等学科为支撑,围绕声音如何延伸和发展人的机能,包括声生物学、声音诊断、声音治疗、声音教育等;

2)声音与人居环境:以建筑学、规划学、地理学等学科为支撑,围绕声音在大型城市尺度、街区尺度和室内空间尺度等多尺度环境中的应用,包括城市声音地图、社区公共空间、纪念性建筑和博览建筑的声景观等。

3)声音与内容:以艺术学、新闻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为支撑,围绕声音作为内容载体和声音IP塑造,包括非遗的声音库、声音复原、声音品牌、声音的日常使用场景创新等。


图片


实验室由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周宪牵头,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鲁安东担任实验室主任。项目启动后又陆续引进硕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十余人。一期项目于2024年6月11日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

本项目三年来的主要成果有:

1
——声音媒体客厅建设


声音媒体客厅于2023年初建成,占地面积172平方米,是苏州声谷首个声音媒体与公共空间整合的实验性建筑。建筑室内部分功能为小型展览,室外部分为音乐演出和科创工作者日常休憩。建筑创新性地设计了由日光转化为声音体验的装置——室外台阶上的太阳能集成板采集日光,转化并连接至室内展墙上的扬声器,扬声器发出的声音随室外光环境变化,并且整个设备由太阳能供电。该项目是声音媒体技术、交互感知技术、可持续建造低碳生态理念相结合的探索。

图片
图片

声音媒体客厅建成实景(建筑设计:窦平平)

2
——城市声音地图系统


城市声音地图项目以特定城市为地理范围,结合大数据技术对文学、历史、图像文献及资料中的声音信息进行提取和复现,并对城市空间中的自然和人工声音进行采集,形成声音数据库后利用电子地图进行再现。已于2023年4月完成项目结项,完成声音地图项目“秦淮音河24小时”,并取得软件著作权“秦淮音河24小时声音地图交互系统”。本项目为二期项目重点任务《长江声音大数据库》提供了技术原型


图片
图片

《秦淮音河24h》(项目负责人:陈静)

3
——万籁·中国声景设计展


2022.4.29—7.31为期三个月的“万籁·中国声景设计展”在南京金鹰美术馆展出。邀请了来自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央音乐学院、OPEN建筑事务所、向声葵工作室的专家们,基于声音在不同领域、尺度下存在的场所,以声音媒介为核心展开全新的设计探索,包括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产品设计、公共设计、音乐科技及公共艺术等多种设计门类。使声音不仅仅可听,还可见、可感知、可传播和可互动。本次展览是国内首个针对声景设计的邀请展。展览期间,累计接待观众超过2.8万人次。

图片

《万籁·中国声景设计展》海报(策展人:鲁安东)

图片

《宇宙八音盒》(参展人:李子晋)

图片

《一幡风顺》 (参展人:朱育帆)

4
——南京世界文学之都“文学小路”声沉浸设计


“文学小路”声沉浸设计以声音作为感知的媒介,通过对声景系统性的设计,发挥听觉方式在城市漫游体验中的作用。通过线下的声音交互装置与实际城市空间发生互动,让南京的文学叙事融入城市空间,从而建立一个历史时空框架下、以听觉发现为驱动的南京文学-历史文化共生知识网络。

图片

文学小路总体规划(总策划:鲁安东)

图片

“鸟台”运用超声相控阵实现沉浸式文学体验

(建筑设计:窦平平)

5
——创办“中国声景设计奖”


为了促进当代声学科技与设计领域的进一步融合,鼓励引导相关专业学生和行业人员了解声音文化、运用声音科技江苏省声学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联合南京大学与中国声学学会共同创办“中国声景设计奖”,2022年7月22日在南京举办了“中国声景设计奖”启动仪式,此次活动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顶尖设计师、科创企业,为吸引更多声学相关领域的人才注入到声谷中。

图片

“中国声景设计奖"启动仪式现场

6
——实施“万籁·艺术家驻地计划”


为提升国际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国内外品牌影响力,推动声学向艺术、设计、文化创意等产业领域的拓展,邀请从事声音相关创作的艺术家、音乐家、设计师、策展人、建筑师等,选择某一具体的研究议题,与相关科研单位交流合作、开展驻地创作。2022及2023年度邀请邓悦君、石青、殷漪、司马源四位艺术家参与了驻地创作及交流。

邓悦君

图片
石青
图片



殷漪
图片
司马源
图片

图片

7
——声学媒体实验室空间改造


声学媒体实验室空间改造为国际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创造了新型办公空间示范,将原本的区块化空间结构改造成一体式办公空间,通过不封顶的室内空间区域划分的方式,使得整个空间在各职能区分的同时也没有完全切断部门之间的空间联系,既能很好的“流动”,也能提供每个员工“静态”工作空间。

图片

声学媒体实验室实景(空间设计:窦平平)

8

——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主展馆声音沉浸系统研发



2022年12月10日,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顺利开幕。声学媒体实验室主任鲁安东教授担任本届深双总策展人,国际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本届双年展合作单位,为主展区《感知红树林》、《生息系统》等多个作品提供声学支持。

生息系统由散落在展场里的一个个“生息装置”组成,呈现了从深圳真实的自然与城市环境里采集的动植物声音,采用了“原地点、原声音”的原则来重现场所的声音记忆。面对装置,观众将听到这个地点原真的鸟类、昆虫的声音,进而体验展厅与深圳大自然之间的共同脉动。技术方面,生息装置本身秉持可回收使用的理念、采用了便携拆装的结构。结合节奏照明、定向声等研发技术,实现了参量阵与节律照明系统集成,满足不同展览下的使用需求,回应双碳理念的同时,也是展架集成化、便携化、产品化的一次探索。

图片

“感知红树林”希望通过声景和光线塑造和传递一种不以人类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城市观。它是一个舒适的体验场,也是一个激发共鸣的隐喻。灵感来源于神奇的物种——红树林。坐在它的“根系”上,仰望“水面”,倾听“鸟鸣”。每个人都好像一棵树,一盏灯。技术方面,展品希望调动多感官、跨时空的交互感知体验。利用隐藏在木构中的骨传导音响播放鸟鸣和昆虫鸣叫声,让人们沉浸其中,聆听、仰望、享受平日里忽视的自然之景。


图片

《感知红树林》(设计主创:窦平平)

9

——承办紫金奖·大学生声景设计营和中国大学生声景设计竞赛



面向全国设计相关专业大学生,以当代声学科技与设计领域的前沿交叉为主题开展声景设计营。由紫金奖·第三届中国(南京)大学生设计展联合南京大学、江苏省声学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及中国声学学会建筑声学分会发起的“声景设计工作营”,于2022年7月30日顺利结营。在近10天的工作营中,49名来自声景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组成14个小组,开展跨学科协同设计,与顶尖设计师,科学家和科创企业密切互动,共同探索当代声学科技与设计领域的前沿交叉。

承办 2023 年第二届中国大学生声景设计竞赛及声景设计论坛,基于专家团队和艺术家团队开展声学媒体实验的培训学习,举办声景公共文化活动,推动产学研结合发展。

图片大学生设计展开幕活动现场

图片

声景设计工作营——评委推荐入围

《适老化的疗愈声景设计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的转译》

10
——线上声音博物馆


为声谷数字声音文化提供承载平台,可搭载各地方非遗文化、环境声音、生物声音数据库等。以多学科、多角度的跨界合作,形成多领域的声音艺术跨界交互媒体,搭建新文旅,非遗文化,学术,艺术交流的平台,探寻未来。线上声音博物馆以视听觉展现,突破艺术边界及延展美学的界限,线上声音博物馆以声学产业为基础辐射周边,以达到多产业融合。

图片

图片

11
——声音辅助治疗方案


随着现代人们压力不断增大而导致不良情绪增多甚至引发疾病问题,如何帮助人们精准识别情绪动态、管理自我情绪、对坏情绪进行提前干预,成为了团队的产品研究方向。虽然,目前的可穿戴技术在健康监测和运动健身等领域实现了智能化快速发展,但在情绪识别监测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因此,研发团队研发制定出一套集柔性舒适采集、识别准确度、健康信息以及人机交互为一体的手环产品方案。

图片

12
——用声景设计助力和平教育


2022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宁在——南京·和平城市记忆设计展”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幕。实验室主任鲁安东担任策展人。本次展览引导观众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重新体验日常城市风景中蕴含的和平记忆,体会和平的美好与可贵。展览重点运用了骨传导声音技术

此外为纪念馆设计了永久作品“四声树亭”,以声音信息指引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并呈现给观众坐。观众坐在四面凳子上能听到参量控阵定向音响播放的不同音乐,从《南京难民合唱曲》到《感同身受》,从《胜利号角》到《生命之光》,舒缓观众情绪,绵延参观余味。

图片

图片

“宁在”展 参展作品《无名之物》

图片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平广场

永久作品《四声树亭


分享到:
首页     ·     关于我们    ·    业务领域   ·    科技创新   ·    新闻政策
江苏省常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研究院路5号
咨询热线
0512-52779192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信息
office@iat-cent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