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ACOUSTIC TECHNOLOGY

《群众杂志》:常熟建设“中国声谷”的做法和启示

发表时间:2024-09-04 20:08
2020年11月,由中国声学学会、南京大学、苏州市政府共同发起的“苏州·中国声谷”正式落户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以来,常熟市大力实施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融合”,着力推动声学产业创新集群发展。2023年,常熟市声学产业规上产值达459亿元,产学研合作平台达11个,声通信产业集群成为全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特色之路。
*
加快“卡脖子”技术革命性突破

声学技术交叉渗透性强,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航海、通信、新材料开发、降声降噪、振动测量等领域,是不少“卡脖子”技术的底层技术来源。常熟以建设“中国声谷”为使命,创建国际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在超构声学材料、建筑声学材料、压电材料等领域开展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究,着力攻坚基础材料、核心器件、重大装备等一批国家战略所需的声学核心技术,成为声谷的创新“内核”。建立声光微纳技术研究所、国融前沿技术研究中心等公共实验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主要承担项目孵化、人才引育、科技成果转化等功能,形成与制造业配套的检验检测、认可认证服务体系。成立中国声学产业创新联盟,吸引集聚行业组织、大院大所、领军企业等各方资源,成为联系国内外声学产业技术的纽带和桥梁。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依托龙头企业催生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黑科技”。亨通华海致力于深海探测和海洋通信的科技创新,成为全球海底光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南智芯材已实现全球最大直径8英寸高品质铌酸锂晶体材料的批量化生产,目前正突破更大尺寸晶体生长技术,助力国内高性能手机滤波芯片迭代;地球山聚焦MEMS发声芯片研发,颠覆了传统喇叭扬声器工艺模式,让发声器件大大缩小,可实现对声音的精准控制;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康健团队通过声景观、声场景的构建,打造人与环境相融的降噪环境,示范性园区声景观设计正加快应用推广。
*
依托龙头企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高标准建设长三角(常熟)国际先进制造产业园、中国声谷创新加速中心和欧洲绿色产业示范园,已建成9万平方米高标准产业载体,规划打造3000亩声学制造业集聚区,为产业集聚提供基础条件。有针对性编制产业招商目录,着力引进龙头企业,强化产业强链、补链和延链,打造“研发—孵化—成果转化”的全生命周期声学产业创新链条。引入声学行业聚酯纤维产品PET龙头企业佰家丽入驻,推动吸音材料细分领域产业延展;吸引东莞立讯智造落户声谷,占领应用于3C、汽车、医疗和航空等领域声学产品制造高地;联动敏芯微电子中试放大,引领MEMS技术创新与生产应用,推动MEMS全产业链研发本土化;助力思必驰创新突破,致力开发国内领先的对话式人工智能平台,发展全链路的智能语音语言技术,设计新一代人机交互平台(DUI)和人工智能芯片(TH1520)。为追踪国际国内声学产业发展动态,联合赛迪研究院,率先编制中国声学产业创新发展指数,搭建“常熟指数”大数据平台,形成产业指数、产业图谱、产业地图、声谷推介四大功能模块,为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赛迪评估报告认为,“苏州·中国声谷”已形成“百个项目布局、百个平台赋能、百亿资金补贴、千家企业集聚”的良好局面,成为我国声学产业发展的新地标。
*
加强全生产要素的协同配置

大力吸引国内外声学科创资源向声谷汇集,助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不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在人才方面,先后出台“声学顶尖人才领航计划”、顶尖人才“双引双聘”计划、声学产业双创人才集聚方案、声学人才“矩阵工程”等一系列人才政策,推动建设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声学工程学科、常熟理工学院声学技术现代产业学院和中国声学学会声学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为产创融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成功引进中科院院士徐红星、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终身教授曹文武、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杨军、南京大学教授周宪等国际国内顶尖人才团队,累计引进声学科创人才项目近60个,组建了151人的研发/服务团队,引进相关专业博士42人、硕士35人。在资金方面,出台支持声谷建设的财政扶持政策,积极推广投、贷、保联动等服务模式,不断改进政府、投资机构和企业股权融资对接服务。联合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及产业资本,共同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中国声谷股权投资基金。充分发挥苏州市级的天使投资基金,常熟市级的常创基金、新动能基金作用,以及开发区的声谷专项基金,三级联动放大资本支持效应。截至2023年底,各级基金规模已达60亿元。在数据方面,运用大数据平台将创新主体法人数字化,动态抓取科创标签,根据产业领域、研发投入、创新成果等信息,定向匹配推送科技创新政策,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共建、成果共用、利益共享。按照企业发展不同阶段,分类施策,提升要素资源配置效能,初创期突出创业扶持,帮助引进人才、共享研发仪器;高速发展期突出科技赋能,帮助匹配产学研资源,加大研发力度;平稳经营期注重创新提升,帮助链接上下游资源,开展核心技术攻关;转型期聚焦提质增效,帮助“智改数转网联”,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常熟建设“中国声谷”的做法启示我们: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敏锐地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大势,向新而行。新质生产力,代表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方向、新趋势,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中国声谷”领风气之先,遵循声学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内在规律,瞄准前沿技术,积极抢占声学产业创新高地,较短时间内在“零起点”上构筑了声学产业创新集群高地。实践证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只有抓住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才能在新领域新赛道上占据发展先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主动权。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把着力点放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上,向实发力。产业是生产力的载体,科技成果只有产业化才能成为社会生产力。常熟始终坚持产业强市这个根本,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牵引,深入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千方百计推动声学科技成果产业化,因地制宜发展声学产业集群,有力带动了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实践证明,只有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才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不断筑牢实体经济发展根基。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优化配置各类要素资源,向高攀登新质生产力不是传统生产力的局部优化与简单迭代,而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近年来,常熟以开放的视野、改革的办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国内外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资源加快汇聚,劳动、知识、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充分激发。实践证明,只有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才能实现生产力诸要素的高效协同,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大幅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大展厅新外景(1)(1).jpg


来源:《群众》杂志2024年第16期

作者:金世斌 卢爱国(作者单位:江苏省政府研究室)

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仅做分享学习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首页     ·     关于我们    ·    业务领域   ·    科技创新   ·    新闻政策
江苏省常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研究院路5号
咨询热线
0512-52779192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信息
office@iat-centercom